,乃是明君。
但这夸赞声中亦有杂音,偶尔有些自诩读过书的文人,开始酸溜溜地拿皇帝宠幸雁王说事。多半是说皇帝为美色所迷,空置后宫,现在又让雁王参政,日后怕是会为佞幸所惑,大邺江山危矣等等。
大邺朝没有因言获罪的风气,言论一向较为开放。萧止戈登基后更是极少干涉坊间言论,因此此类言论虽然不多,但也没有断绝过。
有些文人更爱以此博出位,以彰显自己见识不同凡人。只是从前他们说时少见人当面反驳,但现在冬节大办,广建善堂的消息流传开之后,他们却发现形势彻底逆转了。但凡有人再提一句“昏君”“佞幸”“江山危矣”之类的字词,便有百姓围上来骂人。
诸如“陛下爱民如子,说他昏君你莫不是眼瞎”、“雁王与陛下那是三媒六娉的正经夫夫,我看你贼眉鼠眼才像个jian人,幸好陛下火眼金睛没叫你当官”,“自陛下登基,不打战不说还免了赋税,我瞧着比前头的皇帝好多了,你再乱说信不信我去告官”之类的言论不尽其数。
许多百姓未受教化,说出来的话直白而尖锐,不管是自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流文人,还是某些想煽风点火的别有用心之人,统统被骂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铩羽而归。
***
而在安长卿与其他衙司通力合作忙碌半月之后,在众人期盼中,终于到了二十七这一日。
二十五时邺京又下了一场大雪,天地间一片素色。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百姓们过节的快活,百姓家中都挂上了九九消寒图,稚子们换上了喜庆新衣,大人们则聚在家中和面擀皮,难得买了一点荤腥,准备包饺子。
而这日大清早,萧止戈便带着百官去城郊祭祀天地,祭典结束之后,便率众人回宫饮宴。
为了推广甘薯,今年的宫宴亦都是以甘薯为主食材,煎炸烹煮,各种花样齐出,原本以为这日宫宴怕是要饿肚子的官员们,意外发现这甘薯竟然比想象中香甜可口,至此他们心中最后一丝质疑也彻底打消,对皇帝与雁王之决定赞不绝口。
宫中与朝臣均大力赞扬甘薯之美味,而在坊间,一早便早早去善堂候着的贫苦百姓,在领到了煮甘薯、甘薯饼,甘薯粥后,迟疑地尝了第一口,更是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这些穷苦百姓,从前也领过别处施放的粥水。那粥水自然不能说有多美味,只是饱腹而已。但如今他们领到的这些甘薯,不管是烤的、蒸的还是煮的,各个都是香甜软糯,美味又能饱腹。
有不少百姓,捧着其貌不扬的煮甘薯,轻轻咬了一口后便热泪盈眶,接下来也不舍得再吃,将暖呼香甜的甘薯小心揣进衣襟里头,准备拿回去给家人尝一尝。
善堂开设整整两日。不只是叫百姓们好好过个节,还安排了官员宣扬甘薯的好处,告知所有百姓,来年春日官署会运来薯种,家中有贫瘠荒地的人家,都可以领一些薯种回去种植。
百姓们捧着热乎乎的甘薯,再听着官员讲述甘薯种植的好处,说到甘薯广为种植之后,家家户户都能吃饱肚子时,便有百姓陆陆续续地跪下,眼含热泪不住叩头谢恩。
兴许日后他们当真能过上有衣可穿,有食饱腹的太平日子了。
作者有话要说:
怂怂:我要日后史书做我们的见证,让后人吃我们狗粮。
喏喏:……行叭。
第112章
宫中饮宴结束之后, 众朝臣便回家过冬节。萧止戈与安长卿移驾去干正宫继续家宴。宫中人口不丰,萧止戈这边的血亲就剩下大长公主,今日大长公主与驸马都进了宫, 再加上余氏与安娴钰, 满打满算也不过八人。尚膳司才被整治过,也没敢将家宴准备的太过奢靡,倒是别出心裁地用甘薯和了面,包了各色馅料的饺子, 给他们尝了个鲜。
等家宴用完,大长公主随驸马去蔡家,安长卿则亲送余氏与安娴钰回王府。等一切都安置妥当时, 已经是黄昏时分。冬日里天黑的早, 此时已经不见夕阳,只剩下蒙昧将暗的天色。
安长卿换了一身家常衣裳, 牵了马,便准备回宫去。今日冬节,萧止戈与两个孩子都在宫中, 若是安长卿不回宫去, 明日萧止戈必定又要来找他“讨个说法”。
只是他方才策马出门,就见门前空地已经停了一辆低调不起眼的马车。驾车的马夫虽然面生,但这时候等在王府门口的, 估计也不会有别人。他下了马, 径自掀起马车帘子探头去看,里头果然坐着萧止戈。
那些无处不在的禁卫军们不知道藏身在何处,也没有见踪影。倒是萧止戈一身极普通的黑色劲装端坐车中, 墨发以发冠束起,瞧见安长卿时眉眼一挑, 倒又有了几分行伍痞气。
“你怎么出宫了?禁卫军呢?”安长卿顺势钻上马车,放下了马车帘子。
“今日无事,想邀雁王与朕同游邺京。”萧止戈一笑,顺势将人拉过来抱住,头埋在他颈窝深深吸了一口气。
萧止戈如今特别喜欢抱着他,安长卿说了几回不起作用,便干脆任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