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
一位藩王王妃的名声,如果她仅仅是在王府之中相夫教子的话,是不会传到别处去的,毕竟这样的女子还称不上贤,然而但凡涉及到外界,不仅藩王的声名会受到影响,王妃也是如此。
代王妃,现在就因为代王府行事豪奢,甚至代王如此行事还是为了后院享受,以至于名声受到了影响。
虽然地方上还没有因为代王妃与皇后的亲缘关系,而将之引申到皇后的身上,但是奏疏里,却已经有人提到了这件事。
祁元询不是傻瓜,自然知道上奏疏的地方官绝对是不会为藩王说好话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要地方官没有和藩王勾结,那么在奏疏中,能说实话的就会说实话,甚至会隐隐夸大。
反正朝廷忌惮藩王也是明摆着的事,现在在皇位的乾圣帝又不是宣武帝,宣武帝是藩王们的亲爹,有时候还会护短,乾圣帝嘛,文官们其实都懂的。
说夸张了不会被训斥,要是真的戳中了天子的点,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其实不只地方官们这么想,看看光幕之中,那些诬告兄弟,甚至于诬告父亲的藩王、宗室子弟,也都是这么个想法。
祁元询看到的奏疏里,就有人提及,代王和代王妃的名声不好,“恐伤陛下之圣明、中宫之慈恩”。
祁氏宗室这么张狂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所以他们的点,不是在有伤陛下之圣明,而是在“有伤中宫之慈恩”。
连累到皇后,别说天子会抓狂,就是祁元询这样以宽仁之君的形象对外的人都受不了啊。
这是个单独的个体出了什么问题,就会被扩展到整个宗族的时代,真当皇亲国戚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真要是这样的话,祁氏宗室也不乏成材子弟,又何以会在各地的名声都不好呢?
而且代王最近出的幺蛾子也确实多了点,祁元询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将处理过的奏疏都整理好,让内侍端到武英殿。
如果不是由于代王和代王妃有可能会牵涉到皇后,天子其实不会去处理这个弟弟,不过祁元询虽然没在奏疏上写什么坏话,在父子谈话的时候,还是表露出了对上疏人的赞同,天子本身也不喜欢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乎,代王在三个月之内,连续两次接到了来自京师的训斥。
*
代王世子按照晨昏定省的规矩,向母妃请完安,回自己的院子——祁元訉受封世子之后,要进学,就必须要挪到王府的前院去住了——的时候,路过父王的住所,便见王府的长史匆匆地离开。
代王府中的长史是按照国朝规矩,由京中委派的,只是代王长史被派到代王府里,是宣武年间的事。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府中伺候的,不管是长史还是宫女太监,都已经视自己与代王府为一体了。
除了一些真正不肖或者会惹来祸患的藩王,京师被分派到各地王府中的王府官或者太监侍女等,都会尽力地为藩王效力,展示自己的忠心。
长史的脸色不好,祁元訉也没去多问。
问完安回自己的院子,晚上再消遣一会儿,他便要睡了,哪里来的那么多心思去关心长史为什么脸色难看?
真要是大事,他肯定会知道的。
祁元訉猜的也果然没错,王府确实发生了大事——京师中的天子,特赐百金与千石禄米与代王。
不年不节的,突然发给赏赐,这是什么意思?
祁元訉不知道,将书房里的瓷器砸了不少的代王读的书可比这个傻儿子多。
他是宗藩皇亲,可不是唐太宗时代的长孙顺德!
将他与这些“知耻后勇”之人作比,是个什么意思!
更何况,天子可不是只赏赐了东西的。
训斥他的诏书,还在他的书房里放着呢!
第82章 第八十二章 失爱
乾圣十二年五月, 时值天子北巡,太子监国。
监国的日子很平淡,并无什么大事发生,或者说虽然有大事, 但是都是祁元询能够处理的事情。
五月也是仲夏了, 不仅东宫六局殷勤地提前为皇太子开始准备夏日避暑的用具,就连内官监的少监也甚是巴结。
内官监太监是马康平, 虽然被天子送到皇太子身边, 但一直都是天子本人得用的一个宦官。
内官监是宫中二十四衙门之首,内官监太监, 自然也是众宦官之首。
只是马康平太忙了,除了奉天子之命数下西洋外, 还在前年的时候出使了帖木儿国。
大周虽然吞了一部分帖木儿国的土地, 改作安西府, 但是帖木儿国本身的疆域还是相当庞大的。
内斗之时, 无暇与大周相争, 乾圣帝也遣了心腹数度为使, 在外交方面参与帖木儿国的内部争斗。
奉命出使过的人有王百福、马康平等,甚至于马康平还是在下西洋回来之后, 在京中未曾休息多久,便被派出去的,可见天子对他的倚重。
祁元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