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切做教师的必要条件不说,王霁月最大的优势竟然是不图高薪,没有糊口的压力,这对于育才中学来说大概是求之不得的。王霁月知道学校的窘境之后,本来提出义工的,被陶老拒绝,她又退而求其次说不如象征性给低薪,陶老也拒绝,说既然都是同事,该如何便如何,不要有别的想法。
后来一想也是,本就堂堂正正,为何要因宵小之辈的猜忌改变自己的正路?
她热爱教书,虽然从个人能力来说在育才也算不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种,但人生中的种种特殊性反而使得她总是招来无谓的关注。这种时候她到庆幸自己去了育才中学—当然南开也没人来主动请她,大概犯不着—毕竟离自己本来“所属”的圈子很远,这里接触到的人红蓝都有,以红居多,大多友好,抱着他们那种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的信念。
她听说过很多关于延安关于陕西的传说,她知道有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去了那里,她虽然丝毫没有家里两个在八路军工作的弟弟的消息,还带着相当蓝相当讨厌红的背景,但你让她拍着胸脯不昧良心的说,她不觉得红有什么不好的。毕竟见惯了人如主义,主义如人。继承这学说的人就是如此,学说焉能坏到哪里去?假如将学说当作一个人的本性,那它的信众就好比一个人的作为。这般相辅相成绝无例外。
至少她这么认为。她对苏联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苏联于她更像是北方的一片乌云罢了。
她对学生在学业上严格,在课外就很关爱。雾季开始之后,她还邀请了几个最优秀的学生到家里吃饭。等孩子们吃完午饭回去了,她回来,见今日休息的姜希婕站在门口端着杯茶看着她,“怎么不回去歇着?”瞧一眼天空,再看一眼这家伙,不像太累的样子,应该不会下雨吧?
“我突然好想穿那条白裙子。”姜希婕把另外一杯热茶递到她手里,两人遂携手往屋里走,“哪条白裙子?我怎么不知道你还有白色旗袍?来了也没做衣服,”哪知一进屋王霁月就开始翻箱倒柜的找,自打姜希婕大难不死之后她对她是越发纵溺,虽说姜希婕要求不多但也到了无所不为的境地。姜希婕见状,轻笑一声,把她拉过来,道:“你忘了,在上海,咱俩在杨锡珍家里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穿的那条裙子。”
啊,是那一年,王霁月在心里轻声说,是那一年,那年她们十七岁,是十七年前的上海。
姜希婕看她眼睛里泛着恍如隔世的疏离陈旧的光,笑着摇了摇头,放下茶杯,拉着她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道:“可惜如今是没有巧克力了。”
作者有话要说:
所以,我写这十七年,用了459982个字。瞬间好像凑个整。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四五年的春天意外有些暖,不过也就那么几天。侥幸剩下的花开得也不错,在不知进退的日子中也算寥有慰藉。与温暖相伴的还有好消息,欧洲战场盟军眼看一路赢了下去,在东方人不知不觉间已经打到了柏林。每个人盼着盟军胜利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比如姜希婕就希望盟军胜利之后美国人愿意给中国政府更多的物资,即便和史迪威已经吵翻了,但不要脸皮的时候就得不要脸皮,人她不喜欢,对美国政府也缺乏好感,但物资她要,这就像是和很不喜欢的人做生意一样。
现在她手里花着美国人的钱—哪怕分到手里的不多—享受着滇缅路每个月五万吨的物资,也犯不着去和美国人周旋,只管享受周旋之后的便利,感觉倒是实在比之前轻松多了。像跑马拉松,一开始轻松,后来会越来越累,再到后来会有一个点,越过疲惫,进入习惯了这般疲惫的第二阶段。
至于她那两个兄长,姜希耀在石牌战役之后连连高升,如今已经做到十八军军长的位置上,正带着兵在前线,根据参谋部的消息准备防御日本人对于芷江机场的进攻。姜希泽依然把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泡在参谋部,偶尔去一下歌乐山上,回家总是很晚。战争在他们那里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
她已经三十五岁。看不出三十五岁可能有的苍老—毕竟照古时候的说法三十五岁她极有可能已经当nainai了—倒有三十五岁的成熟。要照这样想,自己离四十岁也很近了。之前总觉得四十岁非常的遥远,甚至漫长的有些叫人难耐,七老八十更是如此。结果奋力前行不管不顾的,倒也走到了今天,用心过起来,日子总是很快。
人生啊,到底是个虚无的玩意儿。她在回家的路上这样想着,看见了前方也在很疲倦的迈着步子的王婵月—连婵月都三十有一了。时间过得真快。
聪明如王婵月,最近怎么会看不出傅仪恒细微的变化。傅仪恒当然比她更聪明,自然也能发现自己被看穿的事实,她是可恶,可恶的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罢了。从一开始她就这样。王婵月拿她没有办法,只有忍耐和等待。等到事到临头,她有她的打算,自己也有自己的打算。她有的时候在家中饭桌上听大家说话,感觉这战争倒有那么点胜算了,胜利了要怎么样呢?父母还能不能回来,兄妹是否能够相见,她还想给三哥好生安葬了,最重要的是傅仪恒和她要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