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到让他有意无意便忽略了那一瞬的心悸,踌躇满志地组织安排人手。
由谁当堂提出立储,又由谁出言附和,谁假意反对又被说服,又由谁把人选引到四皇子身上。
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Jing心的安排。
或许当真是劫数到了,迷了心智。
余尚书机关算尽,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
那就是天子本身的意愿。
不,或许不是忽略,而是对自己的安排太有信心,觉得只要四皇子众望所归,便是天子,也要顾忌百官的意愿。
他想的是不错,齐覃就算再自负,也不能不顾及百官的意愿。
因为他还需要底下的人帮他干活,他再怎么英明神武,也不可能把全天下的事都自己干了。
如果底下的人消极怠工,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他出幺蛾子,那他的江山,也就要乱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齐覃顺应众议,立了太子,但立的却是元后所出的嫡长子。
也就是三皇子齐桓。
忙活了这么长时间,动用了所有的人脉,策划了所有的细节…………
但弄到最后,却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余尚书自然是不甘的。
但是他甘不甘心,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三皇子占了嫡长的名分,立他做太子,本是最名正言顺的事。
从前齐覃硬抗着不立,是因为齐桓本身的性格并不适合做一国之君,齐覃是心疼自己儿子,不想他将来尴尬难处。
但被逼到了这份儿上,齐覃也不介意先拿儿子做个缓冲。
待他腾出手来,先把胆敢勾连逼迫他的那一群收拾了再说。
*
余尚书很快就被齐覃的一句话给泼得清醒了。
那一天,齐覃单独召他商议政务。他提了好几个建议,齐覃都不满意。
然后,齐覃便满脸失望地说了一句:“卿老矣!”
余尚书当时就是心头一震,惶恐地瞪大了眼。
这句话,其实是个套路,从本朝太-祖那里传下来的套路。
齐覃的皇考,也就是太宗在位的时候,也没少用。
翻译过来,意思很直白:你识趣点儿,自己告老吧!
如果不识趣,那也没关系。
只要天子在朝堂上稍微露一点儿想要收拾你的意思,就会有无数人像闻见了血腥味儿的鲨鱼一般,扑上来将他撕咬殆尽。
因为,朝堂上的高位就那么几个,不把他拉下来,别人怎么能上去呢?,,
第15章 新城侯夫人
齐晟是在又一个初二,淑妃的母亲,也就是他这辈子的亲外婆新城侯夫人梁氏入宫探望女儿和外孙的时候,知道了这个重磅的消息。
余尚书告老还乡了。
因着年纪小,淑妃无lun是和梁夫人说事,还是和心腹宫女们闲聊,都不会特意避开他。
于是,就算齐晟无意,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朝堂上的动向。
余尚书携众议以挟君的事,他也知道。
当时他就觉得槽多无口。
虽然他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工商管理,平日里也不爱看中央新闻。
但作为一个言情小说十级爱好者,当年风靡一时的清穿文,他也是拜读过的。
他记得,几乎所有穿越某熙朝的文里,都有一个名场面。
那就是皇帝假意让群臣推举太子,八皇子几乎全票通过。
然后,大反转就来了。
得了几乎所有重臣支持的八皇子,非但没有如愿做上太子之位,反而被皇帝连消带打,爵位丢了不说,连该是皇子的俸米都给革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这摆明了是要父子情绝呀。
那位八皇子还是皇帝的儿子呢,尚且落得如此下场。
这位余尚书究竟是哪来的自信,敢干这种事儿的?
不过,他这就告老还乡了?
哪怕这其中有天子的暗示,余尚书怂的也太快了吧?
这只能说,齐晟还是太年轻,对这些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也不大了解。
余尚书清醒之后,就明白了:先前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跳出来支持他,绝对不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大,或者是他开出的条件有多诱人。
只能说,他是被人给坑了。
那些表示支持他的人,背地里的主子不一定是谁呢,而且绝对不止一个。
要不然,也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
但无论那些人背后都有几个主子,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捧杀余尚书”。
圣人不立储,蠢蠢欲动的又岂止是四皇子的外家?
其他几位皇子的母族也不是没有心思。
特别是三皇子和五皇子这两个,一个是元后嫡子,一个是继后嫡子。
虽然在继承权上,五皇子比三皇子要差一点儿,